2020年7月初,17岁的曾凡博收到了两所NCAA名校的入学邀请:历史悠久的西北大学,和身处NCAA顶级赛区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。作为榜上有名的全美四星高中生,2米06的前锋曾凡博在进入大学后将有机会与杜克、北卡等大学豪强同台竞技。
在ESPN最新的2022届全美高中生排行榜中,曾凡博高居第33位。他在比赛中也秀出了无限的可能——他能像护框中锋一样场均2.6盖帽,也能像精英射手一样绕掩护命中三分,他的传球精准而不失想象力,同时还兼顾了面框进攻的持球水平。在高中联赛中,曾凡博凭借体格和技术上的优势,帮助上赛季10胜17负的温德米尔湖人队打出了27胜4负的傲人战绩,迅速聚焦了球场内外的注意力——在这两封offer之前,曾凡博已经收到了7所大学递来的橄榄枝。
ESPN的2022高中排名,曾凡博位列第33位
曾凡博上赛季场均15.5分7.2篮板2.1助攻2.6封盖
“这里的篮球比中国快。”曾凡博说道。
这条路不只是曾凡博一个人在走。在2017年的北京首钢体育大厦,像他这样出征赴美的小球员还有8个。作为首钢“雏鹰计划”的一份子,当时的曾凡博,距离15岁生日还有3个月。
雏鹰计划是北京首钢篮球俱乐部的后备人才培养项目,功勋教头闵鹿蕾亲自挂帅,重视程度可见一斑。在全国范围遴选出的小球员们要参与为期3个月的综合培训和考核。抵达美国之后,又要在当地的体育学院接受长达9个月的语言学习和篮球实战培训。
在整整一年的铺垫下,球员们才能申请进入美国高中,经历四年的高中课堂和篮球校队洗礼,再向更高层级的NCAA乃至职业联赛发起挑战。
小小年纪远渡重洋,在陌生环境中成长,这个漫长的过程并不好走,更何况是竞争激烈的美国校园篮球。事实上,首批雏鹰计划的9名球员,目前只有曾凡博、范依铭和吴勇豪还有希望进入NCAA的D1级别联赛,其他几名球员都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。但是考虑到首批33%的成材率,以及雏鹰计划随后两年输出的数十名小球员,这条“借鸡孵蛋”的成才之路,前景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好。
其实从美国借鸡孵蛋这种模式,其他欧洲国家很早就在用了,目前NBA活跃着一百多名国际球员,其中武切维奇、马尔卡宁、贾马尔-穆雷、珀尔特尔等人都是在美国美国校队历练之后才进入的NB——毕竟对于欧洲乃至非洲球员来说,相通类似的文化背景,让他们来美国打篮球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,大西洋两岸的文化和语言隔阂远没有太平洋那样难以跨越,因而美国的学校也乐得从欧洲搜刮人才,甚至连坎特这样的土耳其球员在成年前就很早就进入了他们的视野。
坎特当时被挖到NCAA,却因为在费内巴切的职业队背景被禁赛
但对于中国球员来说,光是初到美国的语言预科班,就得耗去他们大半年的心力,更不用说篮球文化和校园生活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了。所以“从娃娃抓起”,把学习能力和可塑性都处于“巅峰期”的14-15岁小球员送到美国,让他们提前一步,从高中阶段就接触美国篮球体系,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。
与国内的篮球青训和大学篮球体系相比,美国的校园篮球体系更加完备,比赛和竞争机会也更多。大部分高中都有2支以上的篮球梯队;有专业的训练、联赛体系;优秀的球员还能提前获得来自大学校队的邀请,甚至走上职业篮球之路。曾凡博就曾表示:“与更好的球员竞争,让我觉得自己也像一个更好的球员。”
黑山的武切维年少时并不出名,反而是通过美国高中大学的培养打进NBA,并成为全明星
很多职业球员在成名后还会反哺自己的高中校队,“及时雨”贾马尔-克劳福德自不必说,布兰登-罗伊退役后就成了高中校队的主帅,姚明前队友查克-海耶斯也经常回高中母校探望球员,“雏鹰计划”的另一名小将范依铭就曾多次接受海爷的指导。
但这种体系的建立难度远超我们想象,且不说接近专业的设施、场地、赛事人员和训练水平,最基础的问题——你的高中有长期存在的篮球校队吗?如果有,你愿意参加吗?
于是除了规模越来越大的“雏鹰计划”外,还有更多的中国小球员走出国门,踏进美国高中联赛的土壤。他们有了更多的信息渠道和前人经验,不用再面对马健费时4年才能出国留学、到第五年才打进NCAA的困难。
但是,这依然是一条前途未仆的道路,旅美不是一路畅通的篮球高速公路,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他们面对。
比如辽宁青年队的张镇麟,1999年出生他在14岁被送到美国,辗转两所美国高中,两次随队夺得全美高中篮球联赛冠军。身高2米08的张镇麟和曾凡博一样,都将杜兰特视为偶像和模板,司职前锋,进入NCAA之后,张镇麟还打出了13投9中、24分7篮板的完美首秀。
然而张镇麟的NCAA之旅并没有首秀那般顺利,在实力相对平庸的杜兰大学,张镇麟上赛季场均6.5分。去年杜兰大学更换主帅,全队12人只有3人留队,小前锋出生的张镇麟甚至要被改造被迫打中锋,然而他的场均时间和得分、篮板等数据却不升反降。
这可能国内天才赴美后最典型的麻烦,作为国内天赋金字塔顶端的球员,张镇麟在国内或许可以得到最大的重视,最多的资源倾斜。但在美国,你就是千万球员中的一个,纵使在母国可能是颗人参,在天赋溢出的美国,你依然难免被见怪不怪的教练当柴烧。
去年,张镇麟作为唯一的非CBA职业球员,一度入选了中国男篮集训队。时任男篮主帅李楠就曾表示:“想更全面地看看这位小将的能力和特点,毕竟作为国家队的主教练,还要为更长远的将来考虑。”
张镇麟不是第一个面对这种挑战的人,唐子豪在2012年进入美国篮球名校橡树山高中,并拿到了NCAA一级联盟球队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奖学金,但在升学之后,唐子豪却迅速销声匿迹,在NCAA只有场均2.5分。而回到国内,唐子豪也没有打出人们期望的表现,在选秀大会被上海队选中后,甚至无法进入球队轮换。在去年年底,上海队把他租借给了NBL的湖南勇胜俱乐部,而本赛季回归球队的他场均也只有2.5分进账。
当然也不是没有张兆旭这样的正面案例:2005年,19岁的张兆旭前往美国参加美国业余体育联盟的比赛,两年后,张兆旭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,作为校队的一员参加NCAA比赛,2米21的他成了校史最高的球员。虽然在NCAA场均不到11分钟,但他依然打出了赛区第二的场均盖帽数据,并在2010年加入中国男篮,征战世界篮球锦标赛。
在2010年秋天,张兆旭加盟上海队,并在2014年接过刘炜的班,成为球队历史上的第四任队长。
而已经退役的篮球运动员尚平,其职业生涯几乎就是环绕地球之旅——他在新西兰读高中,2004年尚平进入美国预科学校,并在2005年加入NCAA联赛。2006年,场均14.5分的尚平进入NCAA一级联赛。2009年,尚平返回CBA,辗转多队之后,尚平又成了首个加盟欧洲联赛的中国球员……
在2018年的一次篮球峰会中,尚平说道:“打NCAA我们都提前三天分析对手,对手分析的文件都是超过20多页,包含每个球员的特点,如何防守他,跟他对位你的优势等等,但大部分中国球员没有这种习惯。”
“国内的训练体系更强调战术配合,而美国这里主要还是看你的个人能力。”曾凡博在谈到中美两国的篮球文化差异时表示。
对留美小球员来说,这种差异是双向的,他们在国内接受了初步的篮球训练,来到美国后接受的是另一套东西,若干年后返回国内,又要重新面对篮球理念和训练体系的鸿沟。学成归来的球员们最要紧的是先找到平衡、在赛场上站稳脚跟,至于能否打出亮眼数据,甚至成为中国男篮的重要支柱,都是太过遥远的后话。